一,
先跟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号称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实际上获奖难度公认要大于诺贝尔奖),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颁给二至四名对数学学科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不超过40岁)
这两天国际奥数竞赛(IMO)中美并列冠军的消息传出之后,国内热衷奥数培训的老师学生又开始津津乐道奥数奖牌和菲尔兹奖关联的老生常谈了。
你经常会从他们嘴里听到这样几句话:
“很多奥数IMO奖牌得主后来都获得菲尔兹奖”
“很多菲尔兹奖得主之前都拿过奥数IMO奖牌”
“菲尔兹奖和奥数IMO奖有很大正相关性”
中国某位奥数总教练还说过:‘奥数出不了数学大家’是讹传,每届菲尔兹奖得主中 有一半拿过奥数金牌
搞奥数赛前培训这种非常低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事情,居然能和菲尔兹奖能挂钩起来?
仿佛一下子高大上起来了!
二,
不可否认,
菲尔兹奖和奥数IMO奖确实有正相关性。
从90年代开始,确实有大致一半的菲尔兹奖得主曾获得过奥数IMO奖牌,下面是90年到14年的数据,2018年的4名菲尔兹奖得主中,也有两位(Peter Scholze 和Akshay Venkatesh)获得过奥数IMO奖牌。
三,
我认为菲尔兹奖和奥数IMO奖牌的这种正相关性是不难理解的。
国际奥数竞赛(IMO)的初衷本来就是发现并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每年每个国家都有6个参赛名额,在正常的选拔制度下,有一定数学天赋的中学生被选拔代表他们国家参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国际奥数竞赛(IMO),从80年代的每年300多个中学生到现在的每年有600多中学生参赛,其中获得奖牌(金牌银牌铜牌)的中学生平均每年(只统计1980年到1998年,这些参赛学生如果现在还没有获得菲尔兹奖以后也没机会了)有一百多个。
可以说,每年获奖的这一百多个中学生是各国在高中阶段挑选出来的数学精英中的精英。
但是,,,比较一下曾获得奥数奖牌的菲尔兹奖得主的人数,你会发现大约两百个奥数IMO奖牌得主中才有一个菲尔兹奖得主。
所以,菲尔兹奖和奥数IMO奖牌的这种正相关性其实是非常非常弱的。
中学阶段所展现出来的数学天赋要想最终开花结果成数学大家,还有十分十分遥远的距离!
四,
上面提到,从90年代开始,有大致一半的菲尔兹奖得主曾获得过奥数IMO奖牌。这里还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参加奥数竞赛(IMO)的经历,和他们最后获得菲尔兹奖是否有一些因果关系?
或者,更直接一点,
如果这些人没有奥数参赛的经历,他们是否仍然会获得菲尔兹奖?
其实这些菲尔兹奖得主中,绝大部分人比如 T. Tao,Peter Scholze,他们的数学天赋绝对是惊世骇俗的!我相信,不论生在哪个年代,不论有没有奥数参赛的经历,他们都会成为数学大师,拿菲尔兹奖也是迟早的事情!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时没有奥数竞赛,数学天才数学大师照样层出不穷!
所以,对于这些菲尔兹奖得主而言,他们惊世骇俗的数学天赋是因,得以代表他们国家参加奥数竞赛并获奖是果,最后获得菲尔兹奖也是果!
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菲尔兹奖和奥数IMO奖牌之间有非常非常弱的正相关性。而国内搞奥数这帮人的宣传技俩就是颠倒因果,混淆视听!
五,
但是,即便是这种非常非常弱的正相关性,也是要以正常的选拔参赛机制为前提。前提就是,你在奥数赛场上展示的主要应该是数学天赋,而不是培训集训的力度强度!
反观国内的那些搞奥数培训,尤其是国家队省队集训的人,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赛前培训和集训,这个时候,奥数奖牌和菲尔兹奖的关联性跟你们TM有半毛钱关系!
居然拿菲尔兹奖,为国内的这种功利变态为求奥数金牌奥数冠军而疯狂集训培训的做法正名!
真是,
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
恶心到家了!